当前位置: 首页 问大夫 > 找医院 > 山东 > 滨州 > 滨州市人民医院 > 医院科室 > 消化内科

    滨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消化内科是我院重点学科,现有医师6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3名(2名研究生),住院医师2名(1名研究生);设有消化内科病房、消化专科门诊及消化内镜室,科室规章制度完善,常规诊疗设备齐全,现拥有先进的Olympus—CV260电子内镜及Olympus-PSD内镜高频电刀;主要诊断和治疗食管、胃、肠、肝、胆及胰腺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临床治愈率及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自1985年开展了消化内镜的诊断及治疗工作,内镜下消化道息肉电凝电切术、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及内镜下注射化疗治疗胃食管癌术达省内先进水平;与介入中心合作,开展了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及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脾亢,已取得了成功临床经验,达省内先进水平;近5年来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编写著作3部,发表论文30篇,是滨州医学院及滨州学院优秀教学科室之一。      消化内科病房电话:0543-3282505  消化内镜室电话:0543-3282949 E-mail:easydigest@163.com

肝癌的介入栓塞化疗与肝功能的评价         肝癌是目前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全世界有25万人死于肝癌,我国因肝癌死亡者约占其中的40%,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临床上发现的肝癌多数为中晚期,并且多合并肝硬化,以致手术切除率低。对于大多数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介入疗法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治疗方法。         正常肝细胞的血液供应20%-50%来自肝动脉,75%-85%来自门静脉。原发性肝癌的血液供应90%-95%来自肝动脉,这就为选择性经肝动脉灌注治疗肿瘤提供了解剖学基础。导管介入疗法是一种微创性的治疗方法,在X线引导下,通过股动脉插管至肝癌的供血动脉,针对肿瘤直接注射化疗药物(称为肝癌化疗术),使肝癌局部药物浓度提高100-400倍, 这样可使靶细胞局部药物浓度提高和延长药物与病变接触时间,并且减少全身的药物总剂量,达到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的目的。化疗药物的疗效与肿瘤所在部位药物的有效血浓度及药物与肿瘤接触的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另外,通过导管可以注射碘化油等栓塞剂,栓塞肿瘤供血血管(称为肝癌栓塞术),可以阻断肿瘤的血供,使肿瘤缺血坏死缩小,控制肿瘤的生长,而对正常肝组织影响较小。目前临床中治疗原发性肝癌最为常用的栓塞剂为超液化碘油,采用经肝动脉导管行肿瘤供血动脉加热碘油栓塞,利用化疗、高温、栓塞三重作用治疗肝癌,可以取得更好的的疗效。同时高温的碘油可直接破坏肿瘤供血动脉,起到抗肿瘤作用,高温作用使碘油更易沉积,不易流失,栓塞更为彻底,减少治疗次数,弥补了超液化碘油流动性好、栓塞不彻底、沉积时间短的不足。肝癌化疗术和肝癌栓塞术联合使用,称为肝癌化疗栓塞术,可以使疗效进一步提高。经过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生存期延长。一部分患者由于肿瘤明显缩小而得到手术切除机会或为肝移植提供更宽裕的时间。         肝癌术后预防性介入治疗肝癌切除术后40天左右行首次肝动脉插管,若肝动脉造影未发现复发灶,可先行灌注化疗,再注入5~6ml碘油,2~3周后复查CT扫描,以期早期发现并治疗微小复发灶。若CT未发现有碘油存积,可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行第2、3次肝动脉预防性灌注化疗;若CT发现有复发灶,应按照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原则进行系统肝动脉介入治疗。         肝癌伴门静脉高压的介入治疗 约85%的原发性肝癌伴有肝硬化,由于肝硬化病变,或肿瘤所致的肝动脉-门静脉瘘、门静脉癌栓堵塞等原因,均可发生门静脉高压,甚至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处理方法除治疗前2天及治疗后3天可以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善得定降低门静脉压力以外,还可以在行介入治疗的同时实行部分脾栓塞术,这样既可以解决脾亢的问题又可以减少门静脉的血流,降低门脉压力,减少出血等并发症。         无论是什么治疗方法都是以治疗原发病,缓解症状,减轻痛苦,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肝癌化疗栓塞术在治疗肝癌的同时对肝功能也有不同的影响,因此术前对患者肝功能进行全面的评估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我们对治疗方案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特别是术前和术后的的保肝治疗和介入治疗时机的选择,归根结底还是要从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另外,不同类型的肝癌,以及伴有或不伴有门静脉癌栓和门脉高压等治疗方案的选择也是要慎重选择和考虑的经过多年的临床治疗,我们总结出了较为完善的肝功能评估方案。         经过国内十余年的研究,肝癌化疗栓塞术的方法和疗效有了突破性进展。由于其创伤小、疗效肯定,肝癌化疗栓塞术在肝癌的非手术治疗中,被公认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慢性腹泻

    您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而非慢性肠炎         提到慢性腹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慢性肠炎,但真正由感染引起的慢性肠炎所致的腹泻是很少见的。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非器质性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其临床特点是病程较长,以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和性状异常(便秘、腹泻及便秘腹泻交替)为主要症状,经检查显示无器质性病变。         本病的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明了,但目前认为心理和社会因素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心理应激对胃肠道运动有显著影响。IBS 患者中有中度症状者常有间歇性的社会和职业能力的障碍。几乎所有重度患者都有精神紊乱且长期伴有生活能力的减退。心理因素障碍在IBS发病学中的解释如下:一是可能IBS是机体对各种应激的超常反应所致;二是心理因素并非直接病因,但可诱发或/和加重症状,促使病人就医。饮食本身虽不是IBS的致病因素, 但是吃生冷饮食或某些食物(如麦面类、谷类、奶制品)时,可使不少患者临床症状复发或加重,其原因可能是患者的肠道对各种刺激的耐受性差,容易被激惹而导致肠道运动功能异常。近年大量研究表明,IBS 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敏感。         IBS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所有症状皆可见于器质性胃肠病。起病通常缓慢,间歇性发作,有缓解期。症状虽有个体差异,但对于具体患者则多为固定不变的发病规律和形式。发病年龄多见于20~50岁。

    腹痛和/或腹部不适感    为一项主要症状,多发生于便前并于排便后缓解,支持症状主要源于结肠。患者也常有反映结肠功能紊乱的其他症状如腹胀气、排便急迫感及排不尽感。部分患者易在进食后出现。腹痛和/或不适感可发生于腹部任何部位,局限性或弥漫性,但最多见于左下腹部。疼痛性质多样,可表现为胀痛痉挛痛钝痛等,程度各异,但不会进行性加重,不于睡眠中发作。

    排便异常    根据我们自己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国外的标准,排便异常定义为排便次数少于3次/周或多于3次/日,性状异常界定为稀便或水样便及干硬便。腹泻:(1)粪量少,每日总量极少超出正常范围(一般为≤200克/日);(2)禁食72小时后应消失;(3)夜间不出现,这一点极罕见于器质性疾患;(4)约1/4患者可因进食诱发;(5)不少患者有腹泻与便秘交替现象。便秘: 以便秘为主者,亦可间或与短期腹泻相交替。排便不尽感明显。粪便可带较多粘液。早期多为间断性,后期可为持续性,甚至长期依赖泻药。一些患者可有排便不尽感和/或排便费力。

    腹胀    白天加重,夜间睡眠后减轻。腹围一般并不增加。

    非结肠源性症状和胃肠外症状出现率高    近半数患者有烧心、早饱、恶心、呕吐等上胃肠道症状。并且IBS症状可以和其他功能性胃肠病如FD症状重叠,甚至表现为主要症状转变为其他功能性胃肠病的表现。同样,IBS患者还可有其他系统疾病的表现,如疲乏、背痛、头痛、心悸、呼吸不畅感、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以致患者常常就诊于其他临床科室。

    症状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遭遇应激状态有关    部分病人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异常表现,如抑郁、焦虑、紧张、多疑、敌意等。精神因素主要影响IBS患者症状发作的频率、严重程度、总的健康状况、对健康资源的利用以及临床结局。         以下症状一般不会出现在IBS患者,属于可能存在器质性疾病的"报警"症状:体重减轻、发热、便血、症状中断患者睡眠、症状首次出现时患者年龄超过50岁。IBS患者临床症状的多样性符合目前对IBS发病机制的认识,即IBS患者存在外周和中枢神经功能的异常(脑-肠轴功能障碍)。尽管IBS患者的症状发作常表现为症状群,但一些症状可呈现顺序发作,或表现为随时间改变症状的类型、发作部位及严重程度的改变。IBS症状的发作频率在不同患者之间变化很大,一些患者每天均有症状发作或连续发作,而其他的患者可长期无症状。         因IBS的症状均可以在其质性病变中出现,所以必须排除器质性病变才能根据症状学标准作出诊断,因此患者须经正规医院的消化科医师作出诊断后才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其中包括心理疏导治疗、认知治疗和药物治疗。重要的是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不要盲目服用抗生素,这不但达不到治疗的作用,反而影响了肠道正常菌群,并且可诱发细菌耐药菌株的产生,真正由细菌引起的慢性肠炎很少见 。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电凝电切术

一种有效预防肿瘤发生的治疗方法         息肉是指粘膜隆起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肿物。胃肠道息肉就是在胃肠道粘膜隆起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肿物。胃肠道息肉按其所在病变部位可分为胃息肉、十二指肠息肉、小肠息肉、结直肠息肉,以结直肠为主要发病部位,肠镜检出率为10%~20%,55岁以上可达30%。胃肠道息肉在形态上可分为有蒂、无蒂、广基、扁平状等。在病理学上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管状腺瘤 绒毛状腺瘤 腺管绒毛状腺瘤)、幼年性息肉以及错构瘤性息肉等。         胃息肉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伴有合并症时才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或出血;幽门部带蒂息肉凸入幽门时往往引起间歇性幽门梗阻。结肠直肠息肉症状比较常见,结直肠息肉如果较大,经常受到粪便摩擦,可使其粘膜糜烂,粪内有血液和黏液,表现的症状为大便血色鲜红,血量不多,混有黏液,血多在粪便表面,若出血量大,或出血日久,可引起消瘦、贫血,息肉较大时,也可出现里急后重、便秘、肛门流出较多分泌物等症状。         研究证明,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不会癌变,而胃肠道腺瘤性息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容易癌变,被认为是胃肠道癌的前期病变。胃肠道腺瘤性息肉癌变与否,与许多因素相关,一般来说,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息肉数目越多,癌变率越高;息肉的病理类型中腺瘤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带蒂的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低,而广基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高;直肠息肉癌变率较高。另外,目前认为几乎所有的结直肠腺癌均为经腺瘤癌变而成,因此,及早对胃肠道的息肉进行切除是积极而有效地预防消化道肿瘤的方法。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电凝电切术是内镜下微创电外科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具有患者痛苦少,创伤小,恢复快,可以同时或分次切除胃肠道内多处息肉性病变等优点。适应症和禁忌症同胃肠经检查,也就是说患者只要耐受胃肠经检查又无凝血和止血功能障碍的均可进行(有心脏起搏器和体内有金属物质的除外)。         对于息肉切除后的复查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这是因为,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再生、复发的机率较高,多发性息肉容易漏掉。息肉切除术后的随访复查,一般认为,单个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第一年随访复查一次,如检查阴性者则每3年随访复查一次。多个腺瘤切除或腺瘤大于20mm伴有不典型增生,则3~6个月随访复查一次,阴性则为1年随访复查一次,连续两次阴性者则改为3年随访复查一次,随访随访复查时间不少于15年。         我院自开展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治疗以来,已为数百例患者解除了后顾之忧。欢迎就诊咨询。

科室医生 更多

医生推荐

刘建猛 刘建猛 主治医师

滨州市人民医院 妇科

杨蕊蕊 杨蕊蕊 主治医师

滨州市人民医院 妇科

刘福珍 刘福珍 主治医师

滨州市人民医院 儿童矮小

范廷廷 范廷廷 住院医师

滨州市人民医院 肾病内科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阳信县中医院博兴县人民医院惠民县人民医院无棣县人民医院滨州市结核医院滨州市肿瘤医院滨州市中心医院沾化县人民医院邹平县中医院邹平县人民医院邹平县中心医院邹平市中医院滨州市妇幼保健院惠民县妇幼保健院邹平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