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问大夫!
咨询医生
当前位置 : 问大夫>查症状>外科>脑占位性病变

脑占位性病变

症状名称 :
脑占位性病变
就诊科室 :
外科
相关检查 :
颅脑CT检查
相关药品 :
暂无信息

详细介绍

  • 介绍

    正常人颅腔内主要有脑组织、脑脊液、脑血管及其管腔内流动着的血液。在正常情况下,颅腔完全封闭,颅腔容积与其所包含内容物的体积是恒定的,颅内保持着一定的压力(大约0.686-1.96千帕,或者70-180毫米水柱)。所谓颅内占位性病变,是指颅腔内一定空间被局灶性病变所占据,引起临床局灶性神经症状、体征和颅压增高,这种病变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也叫脑占位性病变。

  • 病因

    发热、结核、寄生虫感染、慢性中耳炎及其他感染、癌肿、外伤史。

    ①颅脑损伤引起的各类颅内血肿(如硬脑膜外、下血肿,脑内血肿,混合性血肿)。②各种自发性颅内出血及血肿。③颅内各种原发和转移性肿瘤。④颅内脓肿。⑤颅内各种肉芽肿。⑥颅内各种寄生虫病。⑦其它占位性病变。

    详询起病缓急,注意症状发生的先后次序,尤其是首发症状。有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精神及意识障碍、癫癎发作或运动感觉障碍。

  • 预防

    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有效的预防措施。

    治疗:

    造影

    颅内病变治疗的前提是准确的诊断和精确的定位。脑血管造影(DSA)、磁共振(MR)检查是诊断颅内病变的主要方法。头颅MR图像能够准确显现颅内解剖的结构,但由于部分病变如较小的动静脉畸形在MR上显示不够清楚,不能确定病变是否存在,而DSA脑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颅内血管,被认为是诊断颅内血管异常的“金标准”,通过图像可以了解病变的血供情况,但难以精确定位。MR与DSA图像融合技术可对怀疑颅内病变患者,行DSA脑血管造影并三维重建,发现病变或可疑病变区域,然后行透露MR增强扫描。将两个检查的图像传送到影像工作站,通过DSA/MRFUSION软件的应用将二者图像进行像素大小和层厚的匹配,进行图像空间对位与配准等。然后相加、重叠,并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新的图像,从而使不同的术前准备影像相互完善和优势互补,增加信息量,形成全新的影像资料,有效避免误诊和漏诊,并准确定位,对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一般术前禁食12小时,做造影剂过敏试验,必要时可给予镇静和止吐剂。

    操作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一侧股动脉穿刺,用特殊导管在X线监视下,经股动脉、腹主动脉、主动脉、颈总动脉或锁骨下动脉,超选择进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插入肿瘤的滋养动脉血管内,用38%的离子型或非离子型造影剂高压注射进行血管造影,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图像显示该血管有肿瘤染色并证实是肿瘤滋养动脉后固定导管位置,用动脉输液泵先将20%甘露醇20ml缓慢灌注,再将稀释后的保尔佳和VM-26以每分钟2-3ml的速度依次缓慢灌注。

    术后处理

    回病房后平卧8-12小时,以防止股动脉穿刺点出血。术后水化治疗5-7天,同时注意双下肢皮温及足背动脉的搏动。通常每月灌注1次,连续治疗2-3个月后再根据患者复查CT结果及肝肾功能血象情况,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结果

    采用此项技术,患者的头痛、头晕、呕吐、失语、嘴斜、半身瘫痪等症状在灌注药物24-48小时后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减轻,部分半身瘫痪的患者恢复生活自理。2个月后对患者进行头部CT检查,发现患者颅内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且术中出血少,肿瘤组织部分坏死.颅内恶性转移瘤最长目前已存活16个月,平均6-10个月,同时提高了生存质量.患者在灌注化疗药物后基本无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患者无寒战、胸闷、心慌等过敏反应,也无头痛嗜睡等症状发生。

  • 检查

    脑电图、CT可以诊断脑占位性病变。

    注意有无皮下结节、淋巴结肿大、皮肤血管痣、黑痣、色素沉着、紫纹、头部畸形、隆起、压痛、血管怒张、头颈部及眼部血管杂音、肝脾肿大、病理性肥胖等。详查心肺等脏器。

    颅内占位性病变,如病变较小,又位于非重要功能区,临床上可无症状。若病变位于重要的脑功能区或病变范围较大,临床常出现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和局灶性的神经体征。较大的占位性病变,造成颅压过高,压迫脑组织,可造成肢体瘫痪,乃至形成脑疝。脑疝是危及患者生命的征象,也是颅内占位性病变最严重的后果。

    颅内占位性病变,常可通过影象学检查获得确诊。影象学检查包括头颅CT扫描、核磁共振检查及脑血管造影等。现代影象学检查可显示占位性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还能观察到病变内部是否有囊变、坏死、钙化、出血等。脑血管造影是根据血管的部位、形态的改变、循环时间的改变以及病理血管的出现等,间接了解病变的位置、大致形态、含血管是否丰富等。

相关症状

其他问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