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问大夫!
咨询医生
当前位置 : 问大夫>查症状>儿科>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

症状名称 :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
就诊科室 :
儿科
相关检查 :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
相关药品 :
注射用甲硝唑磷酸二钠

详细介绍

  • 介绍

    李司忒菌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常增多,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临床上表现变化多样,主要临床类型有化脓性脑膜脑炎、败血症和围生期感染,导致流产或新生儿李司忒菌病。表现为呼吸困难,肝脾肿大,暗红色皮疹,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血、尿、胃液、支气管分泌物、羊水、胎粪培养常可分离到致病菌,但脑脊液培养常为阴性。晚发性李司忒菌病见于婴儿出生后3~13日或更晚,以脑膜脑炎表现为主,有发热,易受刺激,拒食等。脑脊液培养常能发现单核细胞增多性李司忒菌。

  • 病因

    世界各地均发现有本病。从土壤、水和蔬菜表面,人和动物的粪便中能分离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司忒菌。人通过与带菌动物直接接触被感染,呈散发性分布。这种传播方式的感染者以屠夫,屠场工作者和兽医多见,有一定职业关系。细菌也可通过污染蔬菜、牛奶和其它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引起人利特斯菌病的爆发流行。细菌还能引起院内感染。正常人对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感染具有一定的自然免疫力。感染后多仅表现流感样症状或轻症的脑膜脑炎。病程常呈良性的自限性经过。当人免疫功能低下,特别是吞噬细胞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细菌经肠道粘膜或皮肤、粘膜进入局部小静脉或淋巴管,随后侵入血循环,造成败血症。当细菌侵入组织器官后可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的化脓性病变,形成散在小脓肿。侵入脑组织和脑膜则引起化脓性脑膜脑炎,甚至脑脓肿。孕妇感染后,细菌可通过胎盘导致胚胎感染,引起流产或新生儿利斯特菌病。

  • 预防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治疗:

    1.病因治疗: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应用羟基脲或白消安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结缔组织性疾病治疗用阿司匹林或糖皮质激素等。

    2.血浆成分去除术:分离和去除病人血液中某些与疾病相关的致病成分,或同时用正常血液成分给予补充,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如用于高白细胞的白血病的白细胞置换。分离的方法有:手工操作法、离心法、净化法。目前国内外常使用离心法,离心法可在短时间内采集和去除大量的致病成分,治疗效果好。净化法治疗肝炎、感染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疗效甚好。但本方法操作较复杂,价格昂贵。

  • 检查

    李司忒菌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常增多,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检查显示蛋白含量升高,糖下降不太明显,仅半数人脑脊液糖低于2mmol/l,白细胞数常增多,范围波动在(50~1000)×106/l。白细胞分类以多核细胞增加为主。由于李司忒菌病在临床上很难与其它细菌感染相区别,确诊有赖于细菌培养。如能分离出病原菌则可确诊。但本菌易与链球菌和棒状杆菌相混淆,因此当有不明原因的感染病人,感染标本中分离到类白喉杆菌或非致病菌时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

     

    根据症状出现的早晚,可分为新生儿早发性和晚发性李司忒菌病。早发性李司忒菌病见于新生儿出生后数小时。表现为呼吸困难,肺炎,肝脾肿大,暗红色皮疹,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血、尿、胃液、支气管分泌物、羊水、胎粪培养常可分离到致病菌,但脑脊液培养常为阴性。晚发性李司忒菌病见于婴儿出生后3~13日或更晚,以脑膜脑炎表现为主,有发热,易受刺激,拒食等。脑脊液培养常能发现单核细胞增多性李司忒菌。其它少见李司忒菌病有亚急性心内膜炎,眼内炎,腹膜炎,胸膜炎,骨髓炎,淋巴结炎,皮肤李司忒菌病,结膜炎,胆囊炎,肝、脾脓肿,软组织脓肿等。李司忒菌病的预后取决于发病的年龄和原发病的状况。早发性新生儿李司忒菌病预后差,病死率高,达40%~54%。存活者也常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晚发性新生儿李司忒菌性脑膜脑炎预后较好,但近半数病人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败血症的病死率约11%,伴脑膜脑炎的败血症的病死率达30%。

相关症状

其他问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