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问大夫!
咨询医生
当前位置 : 问大夫>查症状>其他科室>指或趾甲下裂片状出血

指或趾甲下裂片状出血

症状名称 :
指或趾甲下裂片状出血
就诊科室 :
其他科室
相关检查 :
心电图
相关药品 :
依托红霉素颗粒

详细介绍

  • 介绍

    指和趾甲下裂片状出血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体征之一。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由微生物(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 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包括急性和亚急性心内膜炎症。

  • 病因

    一、常见致病微生物

    常见致病微生物包括:

    1.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各占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病原微生物的65%和25%。

    2.急性IE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由肺炎球菌、淋球菌、A族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引起。

    3.亚急性IE患者以草绿色链球菌最常见,其次为D族链球菌(牛链球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其他细菌较少见。

    4.真菌、立克次体和衣原体为自体瓣膜心内膜炎少见致病微生物。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相关因素

    1.血流动力学因素

    亚急性IE主要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血管病)。最易发生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湿性心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赘生物常见部位为异常血流下游的心内膜,可能与这些部位的压力下降和内膜灌注减少,有利于微生物沉积。高速射流冲击大血管内膜处可致局部损伤,容易引起感染,如二尖瓣反流束面对的左房壁、未闭动脉导管分流束面对的肺动脉壁等处的内皮受损。在压力阶差小、心房颤动、心力衰竭时较少发生。

    2.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病变

    心内膜的内皮受损,其下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暴露,血小板于该处聚集形成血小板微血栓和纤维蛋白沉着,形成结节样无菌性赘生物,称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是细菌定居瓣膜表面的重要因素。

    3.暂时性菌血症

    各种感染或细菌寄居的皮肤、粘膜创伤常导致暂时性菌血症。循环中细菌如定居于无菌性赘生物上,感染性心内膜炎即可发生。

    4.细菌感染无菌性赘生物:感染与否取决于:

    (1)发生菌血症的频繁程度和循环中细菌的数量。

    (2)细菌粘附于血小板微血栓和纤维蛋白的能力。草绿色链球菌从口腔进入血流的机会多,粘附性强,故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首要原因;大肠杆菌粘附性差,虽为常见菌血症,但极少导致心内膜炎。

  • 预防

    预防:有易患因素的患者在做手术或操作时予以预防感染的措施。

    (1)口腔、上呼吸道操作或手术者,应给予针对草绿色链球菌的抗生素。

    (2)泌尿、生殖及消化系统手术或操作者,应针对肠球菌用药。

  • 检查

    辅助检查与诊断

    1.血培养

    血培养是诊断菌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重要方法。对未经抗生素治疗的亚急性者,应于第一天内间隔1小时采血一次,共三次。次日无细菌生长,再重复采血3次,开始用抗生素治疗。已用过抗生素者,停药2~7日后再重复采血。无需在体温升高时采血,每次采血10~20ml,做需氧和厌氧培养,至少培养3周。必要时采用特殊培养技术。

    2.超声心动图

    如果发现赘生物及瓣周并发症则为支持心内膜炎的证据,有助于明确诊断。

    (1)经胸超声检查可诊断出50%~75%的赘生物,经食管超声检查的敏感性高达95%以上,能探测出<5mm的赘生物。但未发现赘生物时,不能除外IE。

    (2)还可以明确其他异常:如瓣膜病、先心病,以及心包积液等。赘生物≥10mm者,发生动脉栓塞的危险性大。

    3.诊断标准(重点)

    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制订了IE的诊断标准(1995年Duke标准)。

    (1)主要标准

    ①两次血培养阳性,且病原菌完全一致。

    ②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或新的瓣膜关闭不全。

    (2)次要标准

    ①基础心脏病或静脉滥用药物史。

    ②发热,体温≥38℃。

    (3)血管现象:栓塞、细菌性动脉瘤、颅内出血、结膜淤点、Janeway损害。

    (4)免疫反应:肾小球肾炎、Osler结节、Roth斑及类风湿因子阳性。

    (5)血培养阳性,但不符合主要标准。

    (6)超声心动图有IE的表现,但不符合主要标准。

相关症状

其他问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