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问大夫 >健康科普 >疾病知识 >正文

葡萄胎早期症状有哪些?葡萄胎患者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2021-05-13   来源:互联网  
  患葡萄胎的女性,—般在患病的早期大多都有明显的妊娠反应,特别是40岁以上的女性,采取避孕措施后而出现停经,停经不久便有较重的恶心、呕吐、厌食等症,或较早出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等妊娠中毒症状。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葡萄胎早期症状。
1

葡萄胎早期症状有哪些?

  1闭经

  患者常有3个月左右的闭经时间,这是葡萄胎发生在孕卵的滋养层所致的。

  2阴道流血

  由于绒毛变性,失去了吸收营养的功能,所以胎儿早已死亡。到了怀孕2-3个月时出现阴道持续的或间歇性的“见红”,这是葡萄胎早期症状的表现。大多数是断续性少量出血,其间可能有反复多次大流血。仔细检查时,葡萄胎早期症状可在血液中发现水泡状物。如果出血量多,还会引发出血性休克。

  3子宫异常增大

  怀有葡萄胎的子宫大于正常的妊娠子宫,对于葡萄胎早期症状,有时孕妇甚至能自己触及下腹包块(胀大的子宫),有时人们往往误认为是怀了双胞胎或羊水过多。

  4腹痛

  由于子宫增大的速度太迅速,以致出现腹痛。此外,葡萄胎早期症状体现在子宫内出血,胎块从子宫壁大块脱落,也会产生腹痛现象。

  5出现妊娠高血压

  在病的早期,孕妇可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较晚期,葡萄胎早期症状可出现浮肿、蛋白尿及子痫(抽搐)现象。

  6无胎儿

  子宫虽胀大到4-6个月妊娠大小,葡萄胎早期症状可能在检查时查不到胎体,听不到胎儿,B超检查,未见怀孕迹象。即使孕妇本人,也未感到有胎动。

  7超声波检查显示“μ”波

  这是诊断葡萄胎早期症状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辅助检查法。如果是葡萄胎,可见到典型的“μ”波(葡萄胎波)。“B超”结果,见不到胎儿,却能见到水泡状胎块。

2

葡萄胎患者注意事项

  1、随诊:

  葡萄胎患者有10~20%恶变可能,因此患者要定期随访。尤其是随访尿或血内HCG的变化,可早期发现恶变倾向,对疾病预后尤为重要。

  葡萄胎清宫术后必须每周查尿1次,直到尿妊娠实验阴性;以后每月1次,半年以后每3个月1次,至少随访2年。

  2、1个月内禁同房、洗盆浴,葡萄胎后鼓励正常的性生活,同时要求认真做好避孕,坚持避孕2年,以免再次妊娠与恶变鉴别困难。避孕方法宜选用阴茎套及阴道隔膜。

  3、要避免重体力劳动,可适当活动。患者出院后可根据自己的体质进行一些肢体活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以不觉劳累为宜,并保证充足的睡眠。

  4、要保持良好的心境与情绪,提高抗病能力。

3

葡萄胎的发生原因

  1营养因素

  葡萄胎多发于以大米为主食的国家,因此很多专家认为,葡萄胎的发生和营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研究发现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中,其血清内的叶酸活力不足,而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叶酸是不可缺少的。也有研究表明,在饮食中,如果胡萝卜素消耗低,而发生葡萄胎的危险也会增加。维生素A缺乏的地区,葡萄胎发病率增加。

  2感染因素

  有很多专家认为,葡萄胎的发生和病毒感染有关,但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也未找到真正的证据证明葡萄胎的发生与感染有直接关系。

  3内分泌失调

  有研究认为葡萄胎发生和卵巢不健全、衰退有关,常见于20岁以下或是40岁以上的女性。通过动物实验证明,在妊娠早期切除卵巢可导致胎盘产生水泡样的变化,也认为雌性激素不足是导致葡萄胎的原因之一。

  4受精过程中发生变化

  以完全性葡萄胎来说,这是由于精子与空的卵细胞受精而造成的。染色体核型为二倍体,由一个空卵(无基因物质卵)与一个单倍体精子(23,X)受精,经自身复制恢复为二倍体(46,XX),再生长发育而成,称为空卵受精。其少数核型为46,XY,这是两个性染色体不同的精子(23,X及23,Y)同时使空卵受精,称为双精子受精。还有部分性的葡萄胎是一个卵细胞同时和两个精子受精而导致的结果。部分性葡萄胎核型常为三倍体。来自一个正常卵子与双精子受精,由此带来一套多余的父方染色体成分;也可由于一个正常的单倍体卵子(或精子)与减数分裂失败的二倍体配子结合所致。

本文地址: https://www.wendaifu.com/health/1631

您也可以通过问大夫手机版访问: 葡萄胎早期症状有哪些?葡萄胎患者注意事项

【申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问大夫”或“wendaifu.com”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问大夫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 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问大夫”。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请发邮件至2393136441@qq.com,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