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查找
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淀粉样变病是一组疾病,此组疾病的共同特点是有一种均一的微纤维状物质沉积于组织器官中,造成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引起响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本病常累及的器官有肾脏、心脏、舌、肝脾、胃肠道及皮肤等。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systemic organ failure,MSOF)也称多脏器衰竭 (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是在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病理产科等后,同时或顺序地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MSOF的概念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属于一种新的临床综合征,故也称70年代综合征。也是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20多年来,尽管国内外学者为此做了不少努力,但MSOF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并无真正降低,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MSOF概念的统一认识和临床早期诊断方法。过于强调MSOF的终点,难以指导MSOF早期诊断和临床防治。
断指再植的能否成功关键在血管能否接通,1965年Kleinert应用放大镜接通手指血管和Buncke等用显微外科成功地进行兔耳再植与猴拇再植的动物实验后。1966年我国医务人员与日本学者Komatsu(1968年)等相继报告完全离断的拇指再植成功。目前小儿断指再植术,手指未节再植术,十指离断再植术等高难度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显微外科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侵入机体后可以通过直接侵犯或通过诱发的免疫应答而引起葡萄膜炎。临床上可表现为前葡萄膜炎,也可以表现为后葡萄膜炎。
碘致甲状腺功能亢进(iodine-induced hyperthyroidism,IIH)是指与摄碘量增加有关的甲亢,简称碘甲亢,又称碘性巴塞多病或碘致甲状腺毒症(iodine-induced thyrotoxicosis,IIT)。从摄入的碘量来看,碘甲亢的发生有3种情况:第1种是一次或多次大剂量的碘摄入造成碘甲亢,如服胺碘酮等含碘药物或使用造影剂,它可发生在碘营养正常的人,患结节甲肿者更易发生;第2种是摄入较高剂量的碘,多发生在高碘地区,因长期摄入较高剂量的碘而发生碘甲亢;第3种是摄入一般剂量的碘(可以是生理范围内碘摄入量),见于缺碘地区(包括边缘性缺碘地区)甲肿病人服碘盐后;非缺碘地区甲肿病人服碘后;原有甲亢已控制的病人服碘后复发者。
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 goiter)是甲状腺肿的一种。甲状腺肿按地区分布可分为地方性和散发性两种。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由于一个地区存在特定的环境致甲状腺肿因素(主要是碘缺乏),因此,使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群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发生了甲状腺肿,一定比例是指当地学龄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在5%以上,即甲状腺肿的存在已构成公共卫生问题。一般来说低于5%,是属散发性甲状腺肿,大多由非缺碘因素造成。
同科室疾病 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 妊娠合并皮质醇增多症 库欣综合征
软骨瘤单发多见;多发性软骨瘤较少见,并具有发生于一侧上、下肢或两侧上、下肢对称生长的特点,同时合并肢体发育畸形,又称内生软骨瘤病;其发生于一侧肢体者又称欧利(Ollier)病。软骨瘤伴发多发性血管瘤者称马弗西(Maffuci)综合症。
阿托品是从颠茄、曼陀罗、莨菪等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常用者为其硫酸盐。颠茄中的主要生物碱为阿托品和黑莨菪碱。曼陀罗即洋金花,其根、茎叶、花及果实均含有阿托品、莨菪碱、东莨菪碱等;果实中的阿托品成份可达8.33%。莨菪根茎中所含的生物碱,主要为莨菪碱、阿托品和东莨菪碱。本类药物经胃肠道吸收迅速,局部粘膜也可吸入,大部分被肝脏酶水解而破坏。在24小时内体内阿托品有4/5随尿排出,东莨菪碱则排泄较慢。颠茄生物碱为抗胆碱能反应系统的药物,能阻断许多胆碱能节后纤维所引起的反应。阿托品可轻度兴奋高级神经中枢、下丘脑和延髓,特别是运动和言语机能,但大剂量对中枢神经则由兴奋转入抑制。东莨菪碱的治疗剂量具有安定镇静作用,但可兴奋呼吸中枢。阿托品能对抗胆碱类药物引起的血管扩张和血压骤降。阿托品和东莨菪碱强烈抑制汗腺、唾液腺、泪腺、支气管腺等分泌作用;使虹膜括约肌及睫状肌对胆碱能神经不起作用,引起瞳孔扩大和眼压升高。
动眼(第Ⅲ)、滑车(第Ⅳ)及外展(第Ⅵ)三对颅神经都是支配眼球肌肉的运动神经,由于他们在各自离开脑干后,出颅之前经过的路程有许多共同部位,因此常常引起这三对颅神经同时受累的症状。
大肠埃希杆菌(Escherichia co1i,又称大肠杆菌)肺炎近年来明显增加,是引起社区获得性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的仅次于肺炎克雷白杆菌的第二位常见病原菌,占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的12%~45%,占全部肺炎病原的2.0%~3.3%。它是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发病率为4.2~9.0/1万,占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的9.0%~15.0%。20世纪60年代该病的病死率高达60%,80年代后明显下降,有报道为29%。主要发生于老年衰弱患者,原有各种慢性基础疾病、危重病患者、气管插管、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长期使用抗生素而致菌群失调者,以及各种免疫球蛋白缺陷患者等,为本病的易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