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查找
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以黄斑部及其附近局限性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为特征的常见眼底病变,国内临床上常简称“中浆”。近年来,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的出现,为进一步研究CSC提供了新的方法,也对其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见于青年及中年男性,多为单眼发病,有自愈和复发倾向。
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urticaria and angioedema)又称风疹块和血管神经性水肿,二者可分别出现或同时发生;表现为皮肤非指压痕性的水肿,有时还累及上呼吸道或肠胃道粘膜。荨麻疹仅损害皮肤表层,表现为红色葡行边缘、中央苍白的团块皮疹,有时可融合为巨大风团。血管性水肿的病变累及皮肤深层(包括皮下组织),出现容易识别的局限水肿。这些表现均可一时性迅速出现和消失。反复发作不超过6周者属急性,反应属慢性。
同科室疾病 镰刀菌病 嗜血流感杆菌的皮肤感染 人为脂膜炎
腓骨肌萎缩症(peronial myoatrophy)又称Charcot-Marie-Tooth病(CMT),是一组最常见的家族性周围神经病,约占全部遗传性神经病的90%。本组疾病的共同特点为儿童或青少年发病,慢性进行性腓骨肌萎缩,症状和体征比较对称,多数患者有家族史。由于以腓骨肌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故又称腓骨肌萎缩症(peroneal myoatrophy)。根据神经电生理,神经病理所见,将CMT分为Ⅰ型及Ⅱ型,CMTⅠ型称肥大型(hypertrophic type),CMTⅡ型称轴索型(neuronal type)。
脂肪肉瘤是恶性软组织肉瘤中较常见的一种。多见于30~70岁患者,以50岁左右发病最多。男性多于女性。四肢特别是大腿、臀部好发,上肢、腹膜后、头、颈块,直径3~10cm多见,后腹膜巨大者直径可达20cm以上,肿瘤常为结节状,或分叶状,质软或稍硬。
坐骨神经由腰4,5和骶1~3神经根组成,为全身最粗大的神经,其起始处直径为15mm左右。经坐骨大孔穿出骨盆,坐骨神经一般自梨状肌下孔穿至臀部,亦有少数情况(36.21%)坐骨神经分成2股,一股穿梨状肌,一股出梨状肌下孔;也有分成多股出骨盆者。进入臀部后,位于闭孔内肌、上下孖肌和股方肌的表面,为臀大肌覆盖,此处为臀部坐骨神经最浅表部位,此段无较粗分支、周围组织疏松、紧邻髋关节,肌内注射、髋关节脱位、骨盆骨折等均易造成该处坐骨神经损伤。在其疏松的结缔组织鞘内,胫神经位于内后侧,腓总神经位于前外侧,胫神经较腓总神经粗大。坐骨神经呈弧形向外下走行,约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连线中内1/3交点处下行,临床常用此点来检查坐骨神经的压痛点。坐骨神经垂直而下,至股骨下1/3分成胫腓2支。坐骨神经分支点的变异很大,有的由骶神经丛即分为2支,有的则在股部下段才分为2支。
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病率为1%。束支阻滞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在一项对855例男性患者随访30年的前瞻性研究中,50岁的左束支阻滞的发病率为0.4%,75岁为2.3%,80岁为5.7%。与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或心血管死亡无明显关系。研究提示,束支阻滞与年龄非常相关,是能影响心肌缓慢进展的退行性疾病的一个标志。但是,左束支阻滞可能与明显而严重的心脏病有关。
转移性肝癌(metastatic hepatic carcinoma)是由全身其他部位原发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并在肝脏形成单个或多个的癌灶。大多数病人原发癌的临床表现先于转移性肝癌,但有部分病人的原发病灶起源不明确或同时发现包括肝脏在内的两处或两处以上的脏器发生肿瘤。
纵隔位于两侧肺之间,以胸骨和胸椎为其前后界。内有许多重要器官,有大血管、气管、主支气管、心包、食管、胸腺及大量脂肪、神经和淋巴管等组织,因先天发育过程异常或后天性囊肿或肿瘤形成,就成为纵隔肿瘤。纵隔内肿瘤种类繁多,有原发的、有转移的,原发肿瘤中以良性多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为恶性。为标明病变在纵隔所在部位,可将纵隔划分为若干部分,以胸骨与第4胸椎下缘水平分为上、下两部,将含有很多重要器官的纵隔间隙称为“内脏器官纵隔”(中纵隔),右气管、心包前的间隙为前纵隔;在气管、心包后方(包括食管和脊柱旁纵隔)称为后纵隔。
据国内统计资料显示,纵隔肿瘤发病率以神经源性肿瘤占第一位,其次为畸胎类、胸腺肿瘤和甲状原肿瘤,各种囊性肿瘤最少。
可以引起髌股关节疼痛的原因有:先天性高髌骨症,髌骨软骨纤维化,腘绳肌紧张,跟腱紧张,股外侧肌,髌肌束和外侧支持韧带的紧张,股内侧肌萎缩以及Q角(髌韧带与大腿纵轴的夹角)>15°。当小腿内旋时,股内侧肌向内牵拉髌骨,而其余三股肌肉则向外牵拉。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过度内旋后,髌骨被向外牵拉,撞击股骨外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