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急性心包炎以后,可在心包上留下疤痕粘连和钙质沉着。多数患者只有轻微的疤痕形成和疏松的或局部的粘连,心包无明显的增厚,不影响心脏的功能,称为慢性粘连性心包炎(chronic adhesive pericarditis),在临床上无重要性。部分患者心包渗液长期存在,形成慢性渗出性心包炎(chronic effusive pericarditis),可能为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的慢性过程,主要表现为心包积液,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由于形成坚厚的疤痕组织,心包失去伸缩性,明显地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称为缩窄性心包炎,它包括典型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chronic 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和在心包渗液的同时已发生心包缩窄的亚急性渗液性缩窄性心包炎(subacute effusive 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后者在临床上既有心包堵塞又有心包缩窄的表现,并最终演变为典型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 granulosa)是动物体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的疾病,又称为囊型包虫病。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狗是其终宿主,羊、牛是其中间宿主,故本病流行于畜牧区,人因误食虫卵也可成为其中间宿主,发生包虫病。包虫囊肿在肝脏内最多见,其次是肺部,脑、骨骼等其他脏器偶尔也被侵犯。目前21个省(市、区)报道有原发性人、畜包虫病及家、牧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流行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北部和西北的牧区和农牧区,以西藏、青海、四川、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和云南等省(自治区)最为严重。
同科室疾病 败血症 肠杆菌肺炎 卡氏肺囊虫病 肺泡-毛细血管阻滞综合征
妊娠合并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 complicating pregnancy)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红细胞破坏增多、超速、超过造血代偿能力所致。常见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妊娠诱发的溶血性贫血,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药物诱导的溶血性贫血。
同科室疾病 血友病 复合型酸碱失衡 类白血病反应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病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线胸片弥漫性浸润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DLCO)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种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称。呼吸性细支气管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为发生于近期或以往吸烟者的一种不同的临床综合征。
寇热是由贝纳立克次体(R.burnetii,又称伯氏立克次体、寇热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935年在澳大利亚首次发现,由于认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query为疑问之意),故名寇热。牛、羊、狗、马、骡和猪等家畜为主要传染源。临床特征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疼痛;但无皮疹,有时伴间质性肺炎,少数患者出现慢性肝炎或致命性的心内膜炎。
绝经前女性与同年龄组的男性相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均明显低于男性。而女性在绝经以后,冠心病的发生率迅速上升,60岁以后接近同年龄组男性水平。绝经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的独立危险因素。围绝经期妇女及绝经后妇女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等)、脑卒中、高血压、心律失常等。X综合征是20世纪80年代Reaven提出的一个独特的代谢失调综合征,它与心血管疾病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内在关系,即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X综合征包括:糖耐量减退、高胰岛素血症、高血脂、高血压、肥胖,与糖代谢、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绝经与妇女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率增加之间的关系,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以基础研究、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为手段,探讨了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机制及雌激素替代治疗是否具有保护绝经后妇女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等问题。
同科室疾病 心肌梗塞并发心室间隔穿破 主-肺动脉隔缺损 缩窄性心包炎 肥厚型心肌病
本征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碳酸钠功能减退,致血中该盐降低,呈现高氯性酸中毒。由于近端小管重吸收碳酸钠减少,到达远端肾小管的碳酸钠增加,若超过后者的吸收阈限,尿碳酸钠增多,尿PH升高;若血中碳酸钠下降到一定程度,肾小管能将肾小球滤液中的碳酸钠完全吸收时,则尿可恢复酸性,尿PH可下降。此外,近端肾小管对葡萄糖、磷酸盐、尿酸、氨基酸重吸收也可下降,而表现为范可尼综合征。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aemia)又称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nutritional megaloblastic anemia),妊娠合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 complicating pregnancy)是缺乏叶酸和(或)维生素B12所致的大红细胞性贫血,骨髓内出现巨幼红细胞系列。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占所有贫血的7%~8%。世界各地均有发病,国内多发生于山西、陕西等北方地区,以营养不良为主要病因。不仅影响造血,而且累及神经、消化、循环、免疫及内分泌系统,表现为全身性疾病。妊娠合并巨幼红细胞贫血较为常见,可占全部巨幼贫血的43.2%。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主要见于慢性感染,恶性肿瘤、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手术药物的反应及结缔组织病导致的血小板过度生成,一般无症症,部分病人可有血栓形成,外周血小板高于正常>400×109/L,即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