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问大夫!
当前位置 : 问大夫>查疾病
极速咨询 (智能分诊三甲公立医生)

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红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是指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对低氧环境失习服引起的红细胞增生过度。它是慢性高原病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类型,绝大多数人发生在海拔3200m以上地区,但也有少数对低氧易感者可发生在低于海拔3200m地区。与同海拔高度的健康人相比,高红症病人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容积显著增高,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并伴有多血症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病理改变为各脏器及组织充血,血流淤滞及缺氧性损害。

淀粉样变性(amyloidosis)是一种不同病因所致的淀粉样蛋白纤维以不可溶的形式在细胞外沉积,导致多器官组织结构与功能损害的全身性疾病。淀粉样物质沉积于肾脏引起的肾病变称肾淀粉样变性(renal amyloidosis)。肾病综合征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晚期可导致肾衰竭和死亡。

多骨纤维发育不良(polyostotic fibrous dysplasia),又称Albright综合征或McCune-Albright综合征(MAS)。该病最早由McCune(1936)和Albright(1937)描述,是一种骨生长发育性病变,临床以骨骼损害、性早熟和皮肤色素沉着为本病3大主征的疾病。少数病人还合并其他内分泌功能的异常。

结肠粪性穿孔(stercoral perforation,SP)是一种少见的致死性急腹症,1972年Bauer报告4例,并复习文献共25例,以后文献上陆续有病例报道。1990年Serpell统计1984~1990年世界文献共64例,1995年报告3例。结肠粪性穿孔的发病率不详,但根据尸体解剖发现,发病率大于5%。

蛋白丧失胃肠综合征(protein losing gastroenteropathy syndrome)又称蛋白丧失性胃肠病(protein losing gastroenteropathy)也有人称为蛋白漏出性胃肠病或渗出性胃肠病,是指由于多种原因所引起的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从胃肠粘膜丢失而导致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全身性浮肿和低血浆蛋白血症。

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综合征(Lemmel Syndrome)是指患十二指肠憩室并压迫胆总管,影响胆汁和胰液的排泄而发生梗阻性黄疸或胰腺炎病征。1934年Lemmel首先提出本征,并将本征中有明显总胆管和胰管阻塞的病例称为乳头综合征(Pepiller Syndrome)。

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NSIP)是特发性肺间质性疾病(ⅡP)的一种类型。过去归纳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因其临床、病理、影像学、肺功能等改变,尤其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和预后与IPF都有显著的不同,故近年将其从IPF中分离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特发性肺间质疾病。因其临床症状和病理特点相对缺乏特异性,临床多被诊断为IPF,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疾病。

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新生儿在血容量低下、休克、缺氧、低体温、药物中毒等多种病理状态下,肾短时间内受到损害,表现少尿或无尿、体液紊乱、酸碱失调以及血浆中需经肾排出的代谢产物(尿素、肌酐等)浓度升高。急性肾功能衰竭常是严重疾病后期合并症,是新生儿危重的临床综合征之一。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可单独由肾小球滤过功能减低引起,也可伴有肾小管功能低下或肾小管坏死。新生儿先天性肾损害和肾发育异常的发生率比年长儿高,新生儿肾功能紊乱可以是先天性肾发育不全的首发症状。

本病又称白血病样反应,是指机体受某种因素刺激后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数显著增高或出现幼稚细胞,很像白血病而不是白血病,是一种暂时性的白细胞增生反应。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增多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外,白细胞计数一般不超过50×109/L,但是偶尔可超过50×109/L,甚至100×109/L,同时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现象明显,并出现较多的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少量的早幼粒细胞和原粒细胞。这种现象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些相似,因此成为类白细胞反应。其分型较多,包括粒细胞型、红白血病型、浆细胞型以及混合细胞型,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型最多见。

病毒相关吞噬血细胞综合征(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VAHS)又称伴有明显吞噬血细胞现象的全身性组织细胞增多症,是免疫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的一种。该病征与全身性病毒感染有关,临床以高热、皮疹、血细胞减少等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