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问大夫!
当前位置 : 问大夫>查疾病
极速咨询 (智能分诊三甲公立医生)

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细菌性肺炎(bacterial pneumonia)占成人各类病原体肺炎的80%。进入抗生素时代以来,细菌性肺炎的预后一度显著改善,但自60年代以后病死率居高不降。目前细菌性肺炎出现一些新特点,包括病原谱变迁,特别是医院内肺炎g-杆菌比率显著上升,肺炎链球菌虽然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中仍占主导地位,但临床表现多趋于不典型。细菌耐药率增高,所谓“难治性”肺炎屡见不鲜,尤其在儿童、老年人和免疫抑制患者中病死率极高。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耐药菌出现,以及改善支持治疗是肺炎临床处理方面迫切需要强调和解决的问题。按解剖学分类,肺炎可分为大叶性、小叶性和间质性。为便于治疗,现多按病因分类,主要有感染性和理化性如放射线、毒气、药物以及变态反应性如过敏性肺炎等,临床所见绝大多数为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肺炎,其中以细菌最为常见。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系指分枝杆菌属中,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人型、牛型、非洲型和田鼠型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由NTM引起的疾病称为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病(disease caused by NTM)。近年来由于检出率逐渐增多,相应的对其引起的各种疾病的认识也在逐渐提高。非结核性分枝杆菌中大多数为腐物寄生菌,毒力低,属于条件致病菌。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病的症状可有肺内、肺外之分,肺外感染可涉及皮肤、骨骼和淋巴结等。

肺地丝菌病系由念珠地丝菌(geotrichum candidum)引起的支气管肺部病变。

链杆菌病又名念珠状链杆菌性鼠咬热。鼠咬热(rat-bit fever)原系鼠类传染病,为鼠类或其他啮齿动物咬伤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由念珠状链杆菌所致者表现不规则发热,多有关节炎和皮疹。

卫氏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 westermani)又称卫氏肺吸虫病,由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所致,一般症状表现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咳嗽、咳铁锈色痰、如果虫体寄生在其他部位也会产生相应症状。在我国,卫氏并殖吸虫病流行区有2种类型,即以蝲蛄为传播媒介的东北部流行区和以溪蟹为传播媒介的东南部流行区,其中流行最严重的有浙江、黑龙江和吉林省。

Marie-Bamberger综合征(Marie-Bamberge syndrome)又称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慢性肺性骨关节病、全身性肥大性骨关节病、继发性肺性骨关节病。该综合征首先由Bamberger(1889)报道,翌年Marie又将已经认为是肢端肥大症的患者,依其具有骨变形改变合并有慢性肺部疾病,而另命名为肺性增殖性骨关节病,故此综合征而得名。1963年Berman对本综合征的定义,补充了3条必备的主要征象:杵状指;长管状骨骨端骨膜增殖;关节的肿胀、疼痛和压痛。杵状指在慢性肺部疾患中占18%~33%,而在原发性肺癌可达60%。

淋巴瘤样肉芽肿(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LG)是血管炎和肉芽肿反应的一种少见类型。本病的特征是各种组织均发生血管营养性、血管破坏性病变和肉芽肿反应,并伴以广泛的非典型性淋巴增殖性浸润,主要累及肺脏,也可累及肺外组织。

鹦鹉热衣原体与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相比是一个较早发现的病原体(17世纪末),那时认为鹦鹉是该病原体的宿主而将其引起的疾病称为鹦鹉热(psittacosis,parrotfever)。

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亦称医院内肺炎(nosocomial pneumonia,NP),是指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h后在医院内发生,由细菌、真菌、支原体、病毒或原虫等引起的肺实质炎症,亦包括在住院期间受到感染而出院后发病的肺炎。多发生于年老、体弱,全身状况较差以及有各种基础疾病的慢性和重危病患者,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钩虫丝状蚴经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后,经淋巴道或血道到肺,并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引起点状出血、炎症细胞浸润,其肺部病理改变与肺蛔虫病相似,重症感染可形成肺小叶实变及支气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