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问大夫!
当前位置 : 问大夫>查疾病
极速咨询 (智能分诊三甲公立医生)

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又称结节性假肉瘤性筋膜炎(nodular pseudosarcomatous fasciitis),为一种反应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呈坚实性单发性结节,有时有触痛,位于深肌膜并常伸展到皮下组织。两性发病相等,平均发病年龄为40岁。

千足虫(millipede)属多足纲,属于无毒害的植食昆虫,不叮咬人释放毒素,然而,当其在人体上爬行遇上扑击,虫体破裂,两侧的腺体释放出毒素。当人感染其毒后,毒素可产生灼热,水疱,色素沉着。如碰巧进入眼睛,可引起严重炎症反应。一旦皮肤接触到这种毒素,必须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是皮肤、粘膜、毛发和指甲持续性念珠菌感染的细菌免疫缺陷病。本病与其他细胞免疫缺陷病不同,仅对白色念珠菌和少数抗原相关性真菌缺乏反应,而对病毒、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免疫则正常。本病系一些疾病的综合征,可合并各种内分泌器官功能减退、肿瘤和其他慢性衰竭性疾病,也可在应用免疫抑制剂过程中发生。

面部粟粒性狼疮(Lupus Miliaris Faciei)又称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lupus miliaris disseminatus faciei)、毛囊性粟粒性狼疮(lupus miliaris follicularis)、粟粒性狼疮样结核病(tuberculosis lupusa miliaris)或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结核病(tuberculosis miliaris disseminata faciei)。为颜面部散在的圆形的不破溃的丘疹,愈后留有萎缩性疤痕。

痱(miliaria)亦称为粟粒疹,是由于高温闷热环境中出汗过多且不易蒸发,致使汗腺导管口阻塞,汗液潴留后汗管破裂而引起汗液外溢渗入周围组织引起的浅表性炎症反应。包括四种类型:白痱或晶形粟粒疹(miliaria crystallina),红痱或红色粟粒疹(miliaria rubia),脓痱或脓疱性粟粒疹(miliaria pustulosa)和深痱或深部粟粒疹(miliaria profunda)。

硬红斑(Erythema induratum)是一种原因尚不清楚好发于女性的疾病。常侵犯双下肢膝以下小腿内侧,也可侵及小腿外侧、膝以上大腿、甚至侵及上肢,头面部少见,表现为肢体双侧对称性或鲜红色、或暗红色、或紫红色结节性损害,压痛明显,一般不痒。分Bazin硬红斑和Wlitfield硬红斑。多见青年及中年妇女。

由伊藤于1954年首先报告,故命名“伊藤痣(Itos nevus)”。伊藤痣是发生于一侧肩颈、锁骨上区及上臂部等后锁骨上神经和臂外侧皮神经分布区的一种色素性病变。

假性黑棘皮病(pseudoacanthosis Nigricans)是一种良性黑棘皮病样疾病,较常发生于肥胖人群。

据认为Ⅳ型反应起重要作用的临床疾病有接触性皮炎,超敏反应性肺炎,同种移植物排斥,细胞内病原体所致肉芽肿病,某些类型药物过敏,甲状腺炎以及狂犬病疫苗接种后发生的脑脊髓炎。上述后两种状况系在动物模型上证实,在人类疾病则是依据甲状腺和脑的炎性渗出物中出现淋巴细胞得到证实的。

变异性红斑角化病(variable erythrokeratoderma)又名可变性图形红斑角化性皮病(erythrokeratodermia figurata variabilis)或Mendes dacosta型红斑角化性皮病 (Mendes dacosta type erythrokeratodermia),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机制为编码α-4 gap junction蛋白(connexin 31)突变所致,其变异基因位于染色体1p34-p35区。大多在生后不久发病,随年龄增长而改善,绝经后可消退,但妊娠时病情加重,冷、热、风的刺激和情绪激动可为加剧诱因。皮损多见于四肢伸侧、臂部及颜面,有的患者伴掌跖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