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室查找
- 二级科室:
- 眼科
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边缘性角膜炎(staphylococcus peripheral keratitis)也称为边缘性卡他性角膜炎或卡他性角膜溃疡。正如病名所提示的,该病是由宿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原的免疫反应引起的。由于它和泡性角膜炎有类似之处,所以,在鉴别边缘性角膜浸润时,应同时考虑到这两个疾病。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是视网膜表面和玻璃体后面广泛纤维增殖膜收缩、牵拉而引起视网膜脱离。纤维增殖膜主要由色素上皮细胞、胶质细胞、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构成。色素上皮细胞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增殖膜形成和收缩的主要细胞,而且可产生驱化因子,吸引纤维胶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参与增殖膜的形成。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亦曾称为广泛玻璃体牵拉(massive vitreous retraction,MVR)、广泛视网膜前牵拉(massive preretinal retraction,MPR)、广泛视网膜周围增殖(massive preretinal proliferation,MPP)等。对PVR的认识已经过100多年的历史。
眼眶肌炎(orbital myositis) 又称眼外肌炎,常见症状为急性发作性头疼,眼疼和复视、上睑下垂、轻度水肿、眼球轻度突出、球结膜充血水肿、触疼、转动受限。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ridocorneal endothelial syndrome,ICE综合征)多单眼发病,多见于20~50岁,女性多于男性,表现为角膜内皮异常、进行性虹膜基质萎缩、广泛的周边虹膜前粘连、房角关闭及继发性青光眼的一组疾病。疾病名称是由Eagle和Yanoff提出,它代表着一组具有原发性角膜内皮异常特点的眼前节疾病。角膜内皮病变不同程度地对角膜水肿、进行性虹膜角膜角粘连闭合、显著的虹膜破坏和继发性青光眼负有直接责任。ICE综合征这个系列中,进行性虹膜萎缩、Chandlel综合征和Cogan-Reese综合征3个临床类型,主要基于虹膜变化进行区分。
临床上将有明确证据证明因辐射而引起的白内障称为辐射性白内障(radiation cataract)。晶状体赤道部囊膜下上皮细胞对电离辐射甚为敏感。受损伤的上皮细胞可产生颗粒样物质,在囊膜下自周边部向中心迁移,特别在后极部尤为明显。这种颗粒样物质的出现,大约需数月乃至数年的潜伏期。
原发性青光眼是一种慢性眼病,而且多数病人需长期点药,如不坚持治疗,也可导致失明。因此,病人既不能麻痹大意,也不要悲观失望,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仔细摸索眼压波动的规律和幅度,制定合理的点药方案,定期检查眼压。
静脉性血管瘤(venous hemangioma)这一名称很少见于眼眶病专著中,因其基本病理组织学成分是为管壁厚薄不一的静脉团块,往往被混同于静脉畸形(如静脉曲张),又由于肿物内有许多高度扩张的薄壁血管而被病理学家诊为海绵状血管瘤。静脉性血管瘤在国人中较为多见,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分类的血管瘤中包括静脉性血管瘤,并称静脉性血管瘤是一种由不规则形的中等至大的血管,主要以静脉型血管所构成的良性病变,可伴有散在的平滑肌纤维及脂肪组织。眶内静脉血管瘤自有其特点,与发生于其他部位者有所不同。静脉管径较小,纤维组织多,但基本病理组织学改变应属于这一范畴。也曾以蔓状血管瘤来命名此类肿瘤,蔓状血管瘤虽有动脉性、静脉性及动、静脉之分,但一般都意味着动、静脉并存,且有直接交通。病理学检查该肿瘤缺乏包膜,在多量的纤维组织中有丰富的小静脉,有时被诊断为纤维血管瘤。
先天性内斜视(congenital esotropia)一般在生后或生后数日内发生内斜,因患儿父母很少在新生儿时期就诊,故临床上很少见到先天性内斜视,多见的是生后早期发现有斜视。因为患儿父母对婴儿一岁以内的双眼眼位情况,常常不能作出准确客观的判断,有可能把双眼视轴平等的不稳定性,误认为是先天性内斜。此外在婴儿时期,由于鼻部尚未发育完善,多有内眦赘皮及假性斜视,也容易造成混淆。有些后天性调节性斜视,也可以在这个时候发生,以上这些,都可引起诊断上的混乱。
视神经乳头水肿(papilloedema)一词严格限于由于颅内压力增高引起的视神经乳头的水肿情况,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盘水肿情况均称为视盘水肿(optic disc edema)。
复发性多发性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耳廓、鼻、喉、气管软骨的炎症,易发生关节炎、巩膜外层炎、巩膜炎和葡萄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