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问大夫!
咨询医生
当前位置 : 问大夫> 健康资讯>疾病知识 >丝虫病是什么,怎么引起的

丝虫病是什么,怎么引起的

发布时间:2024-05-21    来源: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丝虫病是由丝虫感染人体引起的疾病。我国流行的有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 均属淋巴丝虫病。班氏丝虫病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中南美洲、东地中海和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约70个国家和地区。马来丝虫病流行限于亚洲, 主要在东南亚、东亚和南亚的十余个国家。我国中部和南部的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上海、湖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及台湾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有丝虫病流行。据防治前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估计,有丝虫病约3100万。

  病原

  班氏和马来丝虫病的病原体分别为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简称班氏丝虫)和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 简称马来丝虫)。

  (一)生活史

  丝虫的生活史需经两个发育阶段, 即成虫在终宿主人体内的发育、繁殖和幼丝虫在中间宿主(传播媒介)蚊体内的发育。我国的班氏和马来丝虫均不存在贮存宿主。

  含感染性幼虫蚊叮人吸血时, 感染性幼虫自蚊下唇逸出, 由蚊叮伤口侵入人体, 进入附近的淋巴管, 再移行至大淋巴管内, 经两次蜕皮发育至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 雌虫可产出微丝蚴。微丝蚴随淋巴液经胸导管进入血循环。按微丝蚴在外周血液出现的规律可将丝虫分为周期型或亚周期型。我国的班氏和马来丝虫均为夜现周期型。

  蚊刺吸人血时, 将微丝蚴吸入蚊胃。微丝蚴脱去鞘膜, 穿过胃壁, 经体腔进入胸肌, 蜕皮2 次, 发育为第三期即感染性幼虫。幼丝虫在蚊体内只发育不繁殖。幼虫在蚊体发育所需时间, 班氏丝虫为10-14天, 马来丝虫约7.5天。班氏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 马来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

  (二)形态

  虫体细长, 乳白色, 头部略膨大, 口周有乳突2 圈, 每圈4 个。雌虫平均长86.1mm(班氏)和56.1mm(马来), 颈部稍细, 尾部略向腹面弯曲。雄虫较短小, 平均长37.6mm(班氏)和24.0mm(马来), 尾部向腹面弯曲2-3圈。

  微丝蚴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平均长260μm(班氏)和 220μm(马来)。在染色的固定标本, 显示体内有许多圆形细胞核,无核处依次为头端空隙、神经环、排泄孔、排泄细胞、肛孔等结构。马来微丝蚴尾端具2个尾核。

  临床表现

  (一)生物性潜伏期  为自第三期幼虫进入人体至丝虫成熟产出微丝蚴所需时间, 班氏丝虫为5-6个月, 马来丝虫为2.5-3个月。无明显症状,也可出现淋巴系统炎症、发热等全身症状。血内嗜酸性细胞增多。

  (二)微丝蚴血症期  血液内出现微丝蚴, 其数量逐渐增多并保持一定密度。大多无明显症状或有淋巴系统急性炎症。嗜酸性细胞逐渐恢复至正常。此期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

  (三)急性炎症期  表现为淋巴系统急性炎症, 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主要为四肢, 特别是下肢的淋巴结、淋巴管炎, 但班氏丝虫病尚可引起精索炎、附睾炎和睾丸炎, 以及深部淋巴系统的炎症。丝虫性淋巴系统炎症常起自淋巴结, 然后沿淋巴管向远端呈离心性蔓延, 与细菌性淋巴系统急性炎症呈向心性蔓延者迥异。

  (四)慢性期  由于淋巴系统阻塞和淋巴循环动力学改变所致。

  1.淋巴液肿和象皮肿  班氏丝虫病淋巴液肿和象皮肿常见于四肢和阴囊, 下肢大腿、小腿和足部均可波及, 尚可发生于阴茎、阴唇、阴蒂和乳房等部位。马来丝虫病则多局限于下肢膝以下。淋巴液肿局部皮肤紧张, 按之凹陷, 有坚实感。含蛋白量较高的淋巴液长期潴留于组织内可刺激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象皮肿。象皮肿患部呈肿大畸型, 皮肤粗厚, 肤色深暗, 甚至出现苔藓样变、棘刺和疣状增生, 继发感染则形成难愈的溃疡。

  2.鞘膜积液  为班氏丝虫病常见体征。多局限于一侧, 亦可双侧。阴囊增大, 不对称, 皮肤紧张、光滑, 阴茎内缩。肿物卵圆形, 囊样, 无压痛, 睾丸不易触及。

  3.乳糜尿   为班氏丝虫病常见症状。尿液呈乳白色, 如混有血液, 则呈粉红色。乳糜尿常间歇发生, 间歇期短仅数日, 长至数年, 或长期持续不愈。因尿液含脂肪及蛋白量较高, 常结成小凝块, 堵塞尿道, 使排尿不畅, 有时出现排尿中断, 伴尿道剧痛, 至凝块排出后方可缓解。

  诊断标准

  (一)微丝蚴血症

  1.流行季节流行区居住史;

  2.夜间(21:00-2:00)采血检查微丝蚴阳性。

  (二)急性丝虫病

  1.流行季节流行区居住史;

  2.急性丝虫病临床表现

  3.血检微丝蚴阳性或丝虫病免疫诊断试验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体或快速免疫色谱技术检测抗原)阳性。

  (三)慢性丝虫病

  1.较长期流行区居住史;

  2.慢性丝虫病临床表现;

  3.血检微丝蚴或丝虫病免疫诊断试验可能阳性;

  4.病理组织检查可能发现丝虫断面。

  治疗原则

  (一)病原治疗

  班氏丝虫病: 口服乙胺嗪总剂量4.2g 7天疗法, 即每次0.2g, 每天3次, 连服7天。需2-3疗程。

  马来丝虫病: 口服总剂量2g 的2-4天疗法, 即0.5g, 每天2次, 连服2天,或0.5g顿服,连服4天。需2-3疗程。

  儿童用量应递减,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有严重加患者应缓治。

  (二)对症治疗

  急性丝虫病可给予消炎镇痛药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需给予抗菌治疗。淋巴液肿和象皮肿可采用辐射热或微波透热烘疗后用弹性绷带包扎患肢。鞘膜积液量多者采用鞘膜翻转手术治疗。乳糜尿发作期间注意休息, 忌食油类及含脂肪食物, 或用中链油代替普通食用油脂。

  控制措施

  控制和消灭丝虫病应采取在流行区内开展乙胺嗪群体治疗以消灭传染源(即微丝蚴血症者)为主导的防治策略。在中、高度流行区可采用乙胺嗪全民服药或乙胺嗪药盐防治。

本文地址: https://www.wendaifu.com/jiankang/220305.html

您也可以通过问大夫手机版访问: 丝虫病是什么,怎么引起的

【申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问大夫”或“wendaifu.com”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问大夫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 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问大夫”。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请发邮件至2393136441@qq.com,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其他问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