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是一种胃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的全壁层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整个消化道的一段或可同时侵犯若干段,病变部位分布中小肠、回肠末段约占90%。食管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of esophagus)广义地讲,是指克罗恩病累及食管,食管病变是整个克罗恩病的一部分,大多数伴发有广泛的胃肠道克罗恩病,并有胃肠道外表现。
布卡综合症系由肝静脉和(或)肝静脉出口以上的下腔静脉梗阻所引起,本病引起肝郁血,肝肿大,晚期可硬变,脾肿大、腹水及门脉高压症等。
同科室疾病 儿童胰腺功能不全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综合征 多发性消化道息肉综合征 胆囊-结肠肝曲粘连综合征 胆道张力低下综合征
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multifocal atrial tachycardia,MAT)又称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chaotic atrial tachycardia,CAT),它是一种少见的独特的房性心律失常。成人与小儿均可患此类房性心动过速,但两者在病因等特点方面不尽相同。
同科室疾病 三尖瓣狭窄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回流 左心室双出口
热带口炎性腹泻(tropic sprue)好发于热带居民,在南美、非洲、印度等东南亚各国最为常见,任何年龄均可罹病。近年来已将发生在热带的本病归类于“感染性吸收不良”类型,并将本病分为寄生虫性(即贾第虫病)及非寄生虫性(热带口炎性腹泻)两种。
急性化脓性胃炎(acute purulent gastritis)指由化脓菌引起,以胃壁黏膜下层病变为主的急性感染性胃部疾患。亦称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或化脓性胃炎。由Cruveilher于1862年首先报道。
同科室疾病 含亚硝酸盐类植物性食物中毒 膈先天性缺损 腹膜后腔液体渗病 腹膜后淋巴结炎
醛固酮缺乏症(aldosterone deficiency)又称为低醛固酮血症(hypoaldosteronism),是由于醛固酮(aldosterone,ALD)分泌减少或者外周作用缺陷所致的一种内分泌疾病。临床上以高血钾、低钠血症、低血容量、体位性低血压和尿盐丢失为主要表现。醛固酮缺乏可能是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表现之一,也可能是单纯的选择性醛固酮缺乏。前者包括Addison病、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慢性垂体功能减退症、感染、出血或转移瘤破坏肾上腺,手术切除肾上腺后等;后者指醛固酮选择性分泌不足,肾上腺其他激素(如糖皮质激素)正常,而或ALD的外周作用缺陷所致。
同科室疾病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 库欣综合征 涎瘘
三房心是由于胚胎发育障碍,左房或右房被纤维肌隔分成二部分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1%。通常所指三房心系指左房被分割成副房和真性左房(与左心耳连接,并通过二尖瓣和左心室交通)。右位三房心较少见,仅占三房心病例的8%左右。三房心分型种类较多,根据副房位置可分为a、b、c三型:a型,副房位于真性左房的上方;b型,副房位于真性左房内侧偏后;c型,副房骑跨于房间隔之上。从血流动力学上则根据副房与真性左房交通情况,和左、右房交通情况,而大致分为二尖瓣狭窄型和房间隔缺损型二类。
同科室疾病 后天性三尖瓣关闭不全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血管运动性鼻炎 胸降主动脉动脉瘤
肠杆菌肺炎(enterobacter pneumonia)过去极为罕见。近几十年。随着广谱抗生素和呼吸医疗器械应用的增多,肠杆菌肺炎已占院内获得性肺炎的9.4%,其中以阴沟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所致者多见。临床上,肠杆菌肺炎多发生于衰弱或免疫抑制者,易由污染的医疗器械引起暴发流行,常伴菌血症和对多种抗生素治疗反应差等特征。
回盲瓣综合征(ileocecal valve syndrome)又名回盲括约肌综合征。系指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回盲瓣非特异性水肿而言。临床表现为反复腹泻、右下腹疼痛及体重减轻。青壮年男性及肥胖女性多见。如回盲瓣与突出的回肠粘膜一起脱入盲肠,可称回盲瓣脱垂综合征(ileocecal valve prolapse syndrome),又称回盲部脂肪过多症。
分水岭区脑梗死或称为脑分水岭梗死(Watershed infarction,WI),是指发生在脑的两条主要动脉分布区的交界处的脑梗死,多发生于脑的较大动脉供血交界区。无论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还是临床特征上来讲,它都不同于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主要位于大的皮质动脉供血区之间、基底核区小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脑组织,故而也称之为边缘带脑梗死。可以发生在大脑半球的单侧,也可以发生在大脑半球的双侧,但临床上以单侧较多见,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最常见病因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压降低,或某一动脉干供血不足,使动脉近心端的供血尚可,而远心端的末梢边缘区供血降低,从而发生缺血性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的概念近年来才被临床医生所接受,从而成为共识的一类脑梗死,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近年来随着脑CT扫描和脑MRI检查应用于临床,可明确显示病灶部位及范围,对其病因、病理、临床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且日益受到临床研究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