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1932年Chushing首先观察到皮质类固醇激素可导致肌肉萎缩和肌无力,并提出类固醇肌病(steroid myopathy)的概念。本病也称为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corticosteroid polymyopathy)。由于临床上类固醇激素被广泛使用,类固醇肌病并不少见。 类固醇肌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慢性类固醇肌病较急性常见,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盆带肌无力,并逐渐进展,波及肩胛带肌和四肢近端肌群。主观的肌无力症状往往较客观的肌力检查重。肌痛常见,类固醇减量后,肌痛消失,表明肌痛是类固醇肌病的症状之一
同科室疾病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涎腺病毒病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垂体瘤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又称地中海贫血)是由于血红蛋白的珠白肽链合成障碍或速率降低,血红蛋白产量减少所引起的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同科室疾病 肺炎链球菌败血症 克里格勒-纳贾尔综合征 高钙血症 无胆色素尿性黄疸综合征
吕弗琉于1932年首先描述本病,故又名吕弗琉综合征。其特点为游走性肺部浸润伴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增高,肺部症状轻微,多数仅有轻咳,病程呈自限性,常于3~4周内自行痊愈。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acute idiopathic pericarditis)在国外居心包炎的首位,国内近年有渐增的趋势。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病毒直接侵入感染或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
血小板促凝活性异常,又称Scott综合征,其特征为单纯血小板促凝活性缺陷。本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病因和发病机尚未阐明。
同科室疾病 地中海贫血 单纯红细胞再障性贫血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白血病性咽峡炎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该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健康问题。
心包囊肿是指发生于心包的一种先天性纵隔囊肿,亦称为间皮囊肿、心包旁囊肿、胸膜心包囊肿、纵隔水囊肿或纵隔单纯性囊肿等。囊肿与心包腔隔绝,如果经蒂与心包腔相通,则称为心包憩室。
胃粘膜脱垂症(prolapse of gastric mucosa)是由于异常松弛的胃粘膜逆行突入食管或向前通过幽门管脱入十二指肠球部所致,临床上以后者多见。
同科室疾病 结石性胆囊炎 粪类圆线虫病 非溃疡消化不良 胆道运动功能障碍综合征
感染性疾病所致贫血是由于许多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在引起炎症或感染过程中,能使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增加或失血,由此产生的贫血称感染性贫血。
同科室疾病 小儿白血病 肝紫癜病 铁中毒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
先天性心包缺如或缺损(congenital pericardial absence or defect)是一种少见的心脏病。本病首先于1559年被Realdo Columbus解剖确认,但第1个可靠的病例是1793年由Baille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