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室查找
- 二级科室:
- 儿科
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从原始神经嵴细胞演化而来,交感神经链、肾上腺髓质是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不同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及不同的组织分化程度使其生物特性及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部分可自然消退或转化成良性肿瘤,但另一部分病人却又十分难治,预后不良。在过去的30年中,婴儿型或早期NB预后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大年龄晚期病人预后仍然十分恶劣。在NB中有许多因素可影响预后,年龄和分期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素。
同科室疾病 婴幼儿腹泻 小儿肺水肿 小儿衣原体肺炎 小儿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干性湿疹是一种皮肤过敏性炎症。多见于瘦弱的婴儿。好发于头皮、眉间等部位,表现为潮红、脱屑、丘疹,无明显渗出。呈慢性时也可轻度浸润肥厚,有皲裂、抓痕或结血痂。常因阵发性剧烈瘙痒而引起婴儿哭闹和睡眠不安.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staphylococcus aureus pneumonia)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肺炎。本病大多并发于葡萄球菌败血症,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细菌性肺炎之一,病情重易发生并发症。多见于幼婴及新生儿,年长儿也可发生。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由于耐药菌株的出现,治疗亦较为困难。
同科室疾病 小儿气胸 小儿衣原体肺炎 小儿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C5功能不全综合征
先天性风疹或先天性风疹综合症(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是指孕妇在妊娠早期若患风疹,风疹病毒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所生的新生儿可为未成熟儿,可患先天性心脏畸形、白内障、耳聋、发育障碍等。
同科室疾病 小儿腹胀 手足口病 小儿龋病 幼年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维生素D中毒症(vitamin D intoxication)是医源性疾病之一。VitD中毒主要由于在防治佝偻病时错误诊断和过时使用维生素D制剂,如鱼肝油、维生素D2(骨化醇)、维生素D2(胆钙化醇或胆维丁)和维丁胶性钙等。除了医源性的治疗不当外,很多父母们存在维生素D补得越多越好的心理。近几年,儿童“维生素D中毒”的事件比较常见。
小儿消化道出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表现为呕血、便血或两者均有。出血原因复杂,除消化道本身的疾病外,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出血的部位可以是上消化道,也可能是下消化道。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如食管、胃、十二指肠后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如小肠、结肠、直肠、肛门的出血。小儿对失血量的耐受力差,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有的出血量大、速度快,可出现致命性失血性休克,有的则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反复小量出血,久之可导致小儿贫血,必须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尽管目前诊断方法有了较大提高,对低血容量休克的病理生理的了解有了较大进步,然而对小儿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仍需进一步研究。小儿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就体重和循环血量而论,儿童患者出血的危险性比成人大,故迅速确定出血的病因、部位和及时处理,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小儿神经纤维瘤病为神经皮肤综合征(neurocutaneous syndrome)中最常见的一种综合征,是一些起源于外胚层的组织和器官发育异常的疾病。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胚胎发育早期出现某些变异有关。常表现为神经、皮肤和眼睛的异常,有时也波及中胚层或内胚层发育的器官。由于受累的器官、系统不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目前已知此类疾病多达40余种,但常见的只有3种,即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结节性硬化症及脑面部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 这些疾病多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一个较高的、不完全的外显率。
新生儿心肌炎是在新生儿期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间质炎性渗出和心肌纤维变性、溶解和坏死,导致不同程度的心肌功能障碍和全身症状的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较难早期发现而易延误治疗。主要由感染引起,以病毒感染为多,可在婴儿室,母婴同室及产科发生暴发流行,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应引起重视。
呕吐(vomiting)是婴幼儿和儿童时期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几乎任何感染或情绪紧张都可引起呕吐,其中发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时最多见。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因狂犬病患者有害怕喝水的突出临床表现,本病亦曾叫做“恐水病(hydrophobia)”,但患病动物没有这种特点。主要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怕水、流涎和咽肌痉挛,最终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