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问大夫!
咨询医生
当前位置 : 问大夫> 健康资讯>疾病知识 >麻疹有哪些基本知识呢?

麻疹有哪些基本知识呢?

发布时间:2023-09-18    来源: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传染性极强的疾病之一。麻疹病毒只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麻疹的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的情况。麻疹危害严重,是严重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传染病之一。

  一、传播途径

  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途径,由飞沫传播。感染麻疹的病人通常在出疹前4天到出疹后4天均有传染性。

  二、症状

  麻疹发病早期症状有发热、结膜炎、流涕、咳嗽等,红色斑丘状皮疹首先见于面部,而后遍及全身,大约持续4~7天,皮疹消退后有时会有糠麸样脱屑。

  1、潜伏期 一般为10~14天,范围8~15天。 [m1]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 也称出疹前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有帮助。③柯氏斑,一般在出疹前1~2天出现,为本病早期特征,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现后1~2日内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幼儿常有呕吐、腹泻,在软腭、硬腭弓出现红色细小内疹。

  3、出疹期 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阑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 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三、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中耳炎、喉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罕见的并发症有腹泻和脑炎等,特别当伴有营养不良时,常常引起并发症死亡,病死率可高达10%。

  四、易感人群

  未患过麻疹或未成功免疫的人均是麻疹的易感人群,患麻疹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五、预防措施

  (一)管理传染源:对病人应进行隔离,对接触者医学观察3周。

  (二)切断传播途径:病室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方可接触易感者。

  (三)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国家规定的麻疹类疫苗常规免疫程序为两剂次,分别在8月龄和18-24月龄接种,部分省市在此基础上根据本省市的实际情况增加了剂次。

  六、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该属中各病毒有抗原交叉。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直径为120nm-250nm,球形,有包膜,包膜上有突起,含血凝素和血溶素,病毒对热不稳定,对紫外线、γ和β射线敏感,脂溶剂、乙醚、氯仿可灭活病毒。麻疹病毒为单股RNA,负链,不分节段,基因组全长约为16kb,有6个结构基因,编码6个主要结构蛋白,核蛋白( nucleoprotein, N)、磷酸蛋白( phosphoprotein, P )、膜蛋白( matrix protein, M )、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 F)、血凝素蛋白( hemagglutinin, H )、依赖于RNA的 RNA聚合酶( large protein, L )。H和F为糖基化蛋白,诱导的中和抗体在保护病毒感染时具有重要意义。H具有凝集和吸附猴红血球特性,F具有膜融合特性,H和细胞表面的麻疹病毒受体结合吸附到细胞,并且与F共同作用,诱导病毒包膜和细胞膜的融合使病毒感染宿主细胞。

  七、麻疹有哪些辅助检查

  (一)周围血象 出疹期白细胞计数常降至(4~6)×109/L,尤以中性粒细胞下降为多。

  (二)分泌物涂片检查多核巨细胞 鼻咽、眼分泌物及尿沉渣涂片,以瑞氏染色,显微镜下可见脱落的上皮多核巨细胞。在出疹前后1~2天即可阳性,比麻疹粘膜斑出现早,对早期诊断有帮助。

  (三)病毒学检查 应用荧光标记特异抗体检测鼻粘膜印片或尿沉渣,可在上皮细胞或白细胞内找到麻疹抗原,阳性有诊断价值。早期从鼻咽部及眼分泌物、尿液、血液白细胞中分离到麻疹病毒可确定诊断。恢复期血清血凝抑制及补体结合抗体有4倍以上增高有助诊断。特异性IgM测定是目前用于早期诊断麻疹的最常用方法。

  八、治疗原则

  现在还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麻疹,流行时给予儿童高剂量的维生素A(400,000IU)能明显降低麻疹患者病死率,但不能防止发病。临床上主要是对症治疗,防止并发症产生。

  九、流行情况

  麻疹在我国的流行情况与疫苗接种情况密切相关。

  在麻疹疫苗使用以前,我国麻疹发病水平很高,根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在未进行麻疹疫苗大规模接种前的1950~1965年,我国年平均麻疹发病率为590/10万,其中1959年发生了范围内的麻疹大流行,发病率高达1432/10万,报告发病数约1000万,报告死亡人数近30万,并且每100例麻疹患者中有3人死亡。我国过去民间一直有“孩子出过疹和痘,才算解了阎王扣”的俗语,这里的痘指天花,疹就是指麻疹。

  1965年我国开始使用液体剂型麻疹疫苗,此后发病率不断下降,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发病率在200/10万~600/10万之间波动,报告发病数在150万例至500万例之间。1978年我国实施计划免疫,并开始建立冷链系统,麻疹发病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1986年,麻疹疫苗改为有效期较长的冻干疫苗,并执行8月龄、7周岁两剂次免疫程序,此后报告发病率在4/10万~12/10万之间波动。

  1998年我国提出加速麻疹控制的目标、提高了麻疹疫苗的接种普及率,当年麻疹报告发病率4.5/10万,此后每年报告病例数为6万~10万例,比实施计划免疫前下降了99%。2005年麻疹报告发病水平较上年增加近一倍,达9.5/10万,同年麻疹疫苗第2剂次免疫程序由7周岁提前至18月龄~2周岁接种,疫苗剂量由原来的0.2ml/剂次调整为0.5ml/剂次。

  2006年,我国所在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确定到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消除本土麻疹病毒传播。2006年、2007年、2008年,我国麻疹报告发病率接近10/10万,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消除麻疹目标尚有较大差距。为实现该目标,更为了有效保护我国民众特别是儿童的健康与生命,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我国制定了《2006~2012年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出了综合性消除麻疹策略,其中包括在做好儿童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以提高人群免疫力;同时开展疾病监测、加强疫情控制、控制风疹、控制医院感染、加强健康促进等。实施综合性消除麻疹策略之后,2009年麻疹发病大幅下降,报告病例52461例,发病率达到3.9/10万,为历史最低水平。

本文地址: https://www.wendaifu.com/jiankang/223564.html

您也可以通过问大夫手机版访问: 麻疹有哪些基本知识呢?

【申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问大夫”或“wendaifu.com”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问大夫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 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问大夫”。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请发邮件至2393136441@qq.com,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其他问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