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均属于APUD系统肿瘤,分为两类即:有生物活性的肿瘤和无生物活性的肿瘤。无生物活性的肿瘤为非嗜铬副神经节细胞瘤(也称化学感受器瘤),有生物活性者为嗜铬细胞瘤,二者均可以恶变。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是既密切关联又互相区别的两个疾病,均来源于肠道蛔虫。1932年,英国医生Mure在我国施行了首例胆总管切开取蛔虫术,1942年,华西医大施行了第2例胆总管切开取蛔虫术,从而揭开了东方胆道外科的新页。自发现胆道蛔虫以来的资料记载,本病至少在我国肆虐了半个世纪,并成为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重要原因。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卫生条件的逐渐改善,胆道蛔虫病的发病率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肠道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 of intestine)包括动静脉畸形、血管扩张、血管瘤、血管发育不良等,是引起急性或慢性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常是血管本身异常,也可是某一系统性病症或某一综合征的表现之一。
生长抑素瘤(Somatostatinoma)是来源于胰岛D细胞的肿瘤。由于肿瘤释放大量的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引起脂肪痢、糖尿病、胃酸过少和胆石症等综合病症,又称为生长抑素瘤综合征。生长抑素是一种由1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最初于1968年首先从大鼠的下丘脑中被分离出来,并发现能抑制生长激素的释放,被命名为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Somatotropin Release-Inhibiting Factor,SRIF)。现在发现,在下丘脑、胰腺D细胞、胃、十二指肠和小肠中都存在生长抑素,并能广泛地抑制各种肽类物质的释放。因此,该激素不仅能抑制内分泌和外分泌,而且还抑制肠蠕动和胆囊收缩,故又称其为抑制激素。1977年,Ganda和Larsson首先在自己的报道中独立地描述了生长抑素瘤。1979年Krejs全面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特征。生长抑素瘤是最罕见的功能性内分泌肿瘤之一,迄今国外资料还不是50例,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病的发病年龄较大,自26~84岁,平均51岁。男、女病人几乎均等。
胸腹主动脉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是指同时累及胸腔段和腹腔段的主动脉,以及侵犯到肾动脉以上的腹主动脉瘤,均称胸腹主动脉瘤。尽管有多种术式和辅助方式来降低手术并发症,但仍有5%~10%的围术期死亡率和肾、肺和脊髓缺血并发症的发生。
肾皮质化脓性感染为葡萄球菌经血运进入肾脏皮质引起的严重感染,在没有形成液化的肾脏炎性肿块称为急性局灶性细菌性肾炎,形成脓肿时称之为肾皮质脓肿或化脓性肾炎,几个脓肿融合则称为肾痈。在广谱抗生素发展的今天,由于及时应用抗生素控制原发感染灶,肾皮质化脓性感染的发生率较前减少,而且多数表现为急性局灶性细菌性肾炎。
脾脏不在正常解剖位置而在腹腔其他部位者,称异位脾。如在体位改变而脾脏有大幅度移位者,则称游走脾。此症甚为少见,女性比男性多3~13倍,以中年女性为多见。
葡萄状肉瘤又称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一种由不同分化阶段的骨骼肌细胞组成的恶性肿瘤,好发于头颈部,其次是膀胱。起源于泌尿生殖系统的横纹肌肉瘤占20%~25%,其主要累及前列腺、膀胱、阴道及睾丸、附睾区域。易于播散,常见的转移部位包括肺、骨、骨髓和淋巴结等。
小肠纤维瘤是由小肠黏膜纤维组织发生的良性肿瘤,较少见,River报道1399例小肠肿瘤中有163例,占11.6%。国内一组1265例小肠良性肿瘤中有5例,仅占0.39%。
足穿通性损害(perforating lesion of the foot)又称足穿通性溃疡、足穿通病等。是发生于足部的一种慢性溃疡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