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问大夫!
咨询医生
当前位置 : 问大夫>查手术

神经移位修复术(transpositionofnerve)是指受损神经近端破坏严重无法采用其他方法修复时,通过手术,将另一正常神经切断,将其近端与受损神经远端进行修复吻合,使之获得功能代偿。这种手术要求以运动神经修复运动神经损伤,以感觉神经修复感觉神经损伤,这样可最大限度地确保神经再生,重建正常功能支配;另外,也要求在供体神经的选择上要考虑到尽量减轻因供区神经缺失而造成的功能缺失。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缓慢进行性的脊髓内空腔形成,多见于颈段,胸、腰段较少。空洞常延续几个节段,有时累及延髓。空洞多数为单发,少数为多发。本病病因可分先天性和外伤、肿瘤、炎症等继发性。先天性者多伴有小脑扁桃体下疝Ⅰ型或伴有颅底陷入。脊髓空洞形成的机制不像是Willian(1975)提出的:当枕骨大孔梗阻后,颅压和椎管压差增加,第四脑室脑脊液沿中央管上口向下冲击的结果。Oldfield(1994

脊柱裂通常表现为棘突及椎板缺损,偶伴有椎体与椎间孔的发育畸形,有显性和隐性二大类。显性者包括无明显神经症状的单纯性脊膜膨出和具有神经功能障碍的脊髓脊膜膨出,尚有合并脂肪瘤、畸胎瘤、上皮样囊肿等先天性肿瘤。椎板缺损畸形可局限于一个椎骨,也可累及相邻的几个椎骨,严重者腰椎与骶椎椎板都裂开。少数情况可能在脊柱全长存在多发性的脊柱裂,或同时合并半椎体、脊柱侧弯等情况。极少数严重病例为脊髓外露畸形

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发生于基底动脉顶端分为两侧大脑后动脉的分叉部。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2.9%~5%,占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的51%~62%。是颅内动脉瘤的直接手术中难度较大的部位之一。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缓慢进行性的脊髓内空腔形成,多见于颈段,胸、腰段较少。空洞常延续几个节段,有时累及延髓。空洞多数为单发,少数为多发。本病病因可分先天性和外伤、肿瘤、炎症等继发性。先天性者多伴有小脑扁桃体下疝Ⅰ型或伴有颅底陷入。脊髓空洞形成的机制不像是Willian(1975)提出的:当枕骨大孔梗阻后,颅压和椎管压差增加,第四脑室脑脊液沿中央管上口向下冲击的结果。Oldfield(1994

脊柱肿瘤按其对脊柱侵犯的部位可分如下三种情况:

1、单纯脊柱附件部位的病变 骨样骨瘤和动脉瘤样骨囊肿常侵及脊柱的后侧附件,如横突基底、椎板、椎弓根等处,而侵及椎体者罕见。骨母细胞瘤和侵袭性较强的骨母细胞瘤侵及脊柱附件者约占30%。脊柱结构复杂,X线片上各相互重叠遮挡过去由于受影像学条件的限制,诊断、定位均较困难。而CT和MRI问世后,则解决了脊柱骨结构复杂、相互遮挡的问

基底动脉中、下段动脉瘤包括发生于小脑上动脉平面以下至椎-基底动脉交界处之间的起点处的动脉瘤。此处的动脉瘤很少见,只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1%左右(0.5%~1.8%),占后循环动脉瘤的15%左右。由于此处动脉瘤位于脑干的腹侧,手术显露困难,操作范围狭小,又有很多穿动脉从基底动脉发出,很多颅神经阻碍显露和操作,故此段动脉瘤的夹闭术在技术上较为困难,而手术的危险性也较大,在治疗方法上应较多地考虑

脊髓末端空洞系腰3以下的脊髓内囊性扩张,常与隐性脊柱裂并存。部分病人合并有脊髓纵裂,脂肪性脊膜膨出,骶尾部潜毛窦,皮样或上皮样囊肿,肛门畸形,以及终丝牵拉性脊髓拴系综合征。对本病的诊断可采用CT或MRI扫描,但以MRI扫描更为理想。当空洞较大时临床多出现明显的症状,因而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经侧脑室三角区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是Van Wagenen 1931年首先报道的,该氏切除1例松果体瘤取得良好结果。以后铃木(1965)和Poppen(1968)均采用过此入路。国内有学者于1979和1983年报道经此法切除18例第三脑室后部和松果体区肿瘤亦获得较好效果。为了减少和防止术后产生同向偏盲,将Van Wagenen的顶颞叶的“L”形切口改为顶间沟的直切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在颅脑损伤中占3%~6%,约占颅内血肿的36%。由于常伴有较重的原发性脑损伤,因而死亡率较高。大多数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出血,来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的静脉和动脉。可视为脑挫裂伤的一种并发症,即复合型硬脑膜下血肿。血肿常发生在着力部位的脑凸面,以及对冲部位的额、颞叶底部和极部。另一种较少见的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是由于大脑表面回流到静脉窦的桥静脉被撕裂所致,即单纯性硬脑膜下血肿。形成

其他问题推荐